天际流光阁>网游竞技>大唐封魔录 > 五、疯汉狂语?夜探病坊
    郭子仪有八个儿子。大郎、二郎沉静持重、文武皆能;三郎、四郎、五郎功于武艺,果勇有谋,两个幼子尚为幼小,却也聪敏好学。

    唯独郭暧,十四五岁就好偷偷跑出去在那西市、东市里转悠,与那些当垆胡姬逗笑,和走江湖卖艺的孩子戏耍。

    总之,不论江湖术士,和尚老道,巫婆神汉,外教坊里的舞姬乐师,少府寺的各色工匠,西域来的商贩驼师,波斯来的传教使徒,他都交往得来,就是与那教书的先生和不来。

    这些年渐渐好些,也是好佛好道好茶好诗,好与那歌姬饮酒赋诗,好与些江湖汉子喝酒划拳,学了一身稀奇古怪的玩意。搞得大半个长安城里,都知道这个浪荡公子,却几乎忘记了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知子莫若父。虽然平日里也没少打骂这个浪荡子,但是郭子仪相信自己这个儿子。郭暧虽然浪荡乖张,却还从未出过什么真正的差子,他有他自己的心思,只是不为旁人所理解。因此,他才提议把这件事交给郭暧去办。

    不过,郭暧有一点是估计错了。那就是白日里跟踪自己的那波人并非针对自己一人而来。其实,他们根本不知道郭暧收到了那封密信。

    郭暧接到信至少六个时辰之后,广平王、建宁王上奏朝廷的奏章才送达长安。如今的朝廷,似乎早已如东、西两市一般。奏章一到,消息已经四散开去。

    长安之中的广平王府、建宁王府、郭府,都迅即被人安插了眼线监视。郭曜吩咐管家郭安加强戒备,便是因为他也察觉到了那些暗中的人。因为郭暧当时已不在长安,是以那暗中的势力等到郭暧回到长安之时,才跟踪上来。

    也正巧郭暧这浪荡不拘的性子,虽然发现了追踪者,却没有急着揭穿他们,歪打正着的把他们蒙在了鼓里。

    郭曜、郭暧倾谈良久。郭暧很受用,不像是在谈什么惊天大事,倒似是兄弟谈心一般。大哥向来严肃,这样与自己谈吐良久,也确实难得。

    更声响起,已是亥时。长安城开始了夜禁。郭暧回到自己房中有一会了。他坐在书案前,又摆弄起那架木鸟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亥时三刻,白日里喧闹的长安城终于安静下来。坐在书案前,偶尔有秋风吹过,窗前一侧的芭蕉便发出迎风摩挲的声响。

    七宝伺候完少爷洗漱,已回自己的房间睡下。郭暧收起木鸟,放到一架紫檀雕楼的多宝阁里。在靠近床头的木柜里,有一个暗格,暗格里放着一件银灰色的衣服,据说那是用吐蕃国大雪山上的银蚕丝线混合了浣火纱织成的,水火不侵之外,平常的刀剑也难以伤到它分毫。

    郭暧穿了夜行衣,挎了刀,取了一个犀牛皮制的背囊,蹑手蹑脚的来到屋外,飞身跃上房去。

    那犀牛皮的背囊,是一个林邑国来的使者送给他的,里面是各色的江湖朋友或送他或替他做的一些小巧玩意。

    有攀墙渡水用的钩爪、水鬼,有火折子;有一段长过三十余仗的豹筋绳子;有一个牛皮卷里裹满了钩针、直针、柳叶刀、小弯刀等,一团桑树皮糅取的白色细线,一根精钢小管,一头斜切,缘口很是锋利;一只二寸见方的木盒里装着纸墨刀笔;还有一架极其精致的小弩,黄铜制成,收着的时候不过手掌大小,一寸来厚,展开来也不过一尺左右大小,机匣里藏满三十根二寸长的驽钉,装上机簧和猴筋催动,可以连续发射。另外就是些瓶瓶罐罐装满各种粉末药剂。

    郭暧的轻功很是驳杂。一位南天竺来的胡僧教过他登天术。一位在昆仑山修行过的道士教过他神行术和夜行术。夜行术更注重夜间攀墙援树隐身潜行。郭暧就仪仗了这夜行的本领,由这长安城的东北角直向西南方向的归义坊疾行而去。

    愈往西南,灯光愈少。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街道上,巡更的灯笼来回游荡。约么行了三刻钟的时间,郭暧便来到了归义坊,他轻身从房上跃下,走在街道的阴影里。

    因为战乱的缘故,长安城里人口剧减,这平民聚居的地方虽然回填了不少流民,还是有不少院落空置着。依着王维的说法,郭暧大概找到了那家院落。门前挂着一盏灯笼,灯笼和门额牌匾上的字一样永福悲田坊。

    悲田坊,也叫病坊,济病坊,养病坊。是唐初时期就开设的慈善机构,一般由政府出资兴建,由政府的义仓提供米粮,然后招募寺庙的大德僧侣主管;也有一些门阀巨贾、寺庙道观私行开设,不受政府管制。主要收养一些老人、弃儿、残疾人,或者干脆流离失所的穷人。

    茶人陆羽,便是一个在弘福寺开设的病坊长大的弃儿,如今也在寺院里帮忙照顾贫苦孤老,他也是王维的朋友之一。所以,郭暧认识,据说他正在把古今饮茶之道辑录成一本书。

    郭暧左右看了,并无人往来。便再次跃上墙去。这是一座两进的大院,中间起了一座二层阁楼。前院里黑漆漆没有光亮,后院西边一间厢房里亮着一盏灯,灯影恍惚可见里面还有人没睡。